「老人有百百種,但每位老人都不一樣」台灣國寶級作家黃春明今參加「前進的力量:醫療與服務創新論壇」,以理想老人為題,他笑說,自己演講經驗豐富,但第一次因為演講緊張到前一天睡不著,因為這個題目讓他不知道該怎麼說,該怎麼建議民眾。身為年級最低的2年級生,今年已經84歲了。黃春明說,自己經歷了日治時代,二次世界大戰時,他只有小學3年級,當年台灣是農業社會,生活相當貧苦,但卻相當重視家庭,當他們做別人佃農時,是全家大小的作業,家庭凝聚力強,當時的年輕人想要離開農村工作,不是這麼簡單,若非得要去外面工作,家人會用閩南語說是「去外面討吃的」。 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iframe { margin:auto; display: block; }

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> div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 !important; }活在那個階段的人們,家庭的觀念非常強烈,但是台灣的農業社會已經不再,進入到工業社會,至今仍留在農村的人們,平均年齡早以達到「超級高齡化」,如今年輕人對於家庭的觀念不再。除了家庭結構的不同以外,醫療方式也有相當不同,過去老人家的醫療方式都是採取「民俗醫療」,像是生「疔仔」大家都會拿火車鐵軌的草,加上很像蜘蛛的「拉牙」,塗在疔仔上,就算你不會這個偏方,隔壁的鄰居也會教你,若這樣治療沒有用,就直接去拜拜,請師傅吹號角治病,記得過往的醫師都是騎著腳踏車,曾有一次有個孩子去敲醫師的門,高喊「先生、先生,我爸要死了」,醫師騎著腳踏車無論颳風下雨都會到場協助就醫,但台灣的就醫環境已經有了不同。前些日子有則新聞,是一對阿公阿嬤天冷猝死,留下2歲的小孫子,肚子餓了2天才被發現,表示現在的老年生活不再像過往,大家對於很多事情都不認同,以前那個年代人們連唱校歌都會認同到哭,如今你要我談一個理想的老年生活,恐怕很難談起,因為案例實在太多了。台灣國寶作家黃春明,提及理想的老人生活時,認為現在進入到老年的人們,已經沒有過往的家庭結構,老年生活可能沒辦法像以往一樣,如此豁達。記者陳雨鑫/攝影 分享 facebook

    #LIST_START#
  • 8591
  • #LIST_END#

48CA97D8FF6B9B12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8591 通博娛樂城 娛樂城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thand45k3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